何为孝子?
以顺为孝。
其他网友观点在现代社会,能让老爹老妈省心,不啃老的孩子。到年龄就结婚的孩子。让老爹老妈按时抱孙子的子女。
就是不啃老,不单身,有后代。
其他网友观点“孝”的基本内涵
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道德,而道德的基本范畴中便是善与恶。“百善孝为先”,孝便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了。“孝”字最初见于殷商卜辞。在甲骨文中,孝字的上部是个老人,弯腰弓背,而孝字的下部就是孩子,伸出双手,托着老人,做服侍状。《而雅.释训》中将“孝”解释为“善父母为孝”《说文解字》对孝也做了生动而准确的解释是“孝,善事父母者,从老者、从子、子承老也”。
《孟子》作为四书之一的经典典籍记录了孟子关于孝的重要思想,在该部著作中记录了何为孝,何为不孝,何为孝子。
1.生前养亲“事,孰为大?事亲为大;守,孰为大?守身为大。”意思是说,侍奉父母最为重要,守护自己最重要
2.死后厚葬“孟子曰:‘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,惟送死可以当大事。’”孟子认为:养活父母不算什么大事,只有给他们送终才算得上一件大事情。
3.生后祭祀曾子曰:“生,事之以礼,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,可谓孝矣。”生前奉养,死后厚葬,生后祭祀都要依礼而行。遵循周礼,周到照顾父母。“三年之丧,齐疏之服,飦粥之食,自天子达于庶人,三代共之”。
孝是一个永恒的话题,亘古不变。
即便到了当代,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依然值得探讨。《孟子》重视孝、提倡孝对于中华民族的家庭伦理起到了重要作用。虽然《孟子》提倡厚葬、守丧三年等不合时宜,应当被摒弃。但是,孟子所提倡的养亲、尊亲、谏亲以及哀思逝者仍有着现实意义。在“空巢老人”等问题出现之际,我们应回归传统,向古人学习孝敬父母,赡养老人,让老有所依。摘自《浅析《孟子》的孝道观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