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七公杀了231个人,如何能够保证其中没有不该杀的人?
如有误杀,与老洪无关,都是导演的责任。
其他网友观点洪七公杀的231个人,名字姑且不论,大概张三李四王二麻子,他自己都不记得了。
电视里的人都是脸谱化的,书里的人可能还稍微丰满点,这种现象尤其体现在小人物身上。
人之初性本善。
落草为寇可能并非所愿,不得已而为之。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可能真的有八十老母卧床不起,下有妻儿嗷嗷待哺。亦或者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,自小就这样,价值观是非观扭曲却并非他所愿,他的世界就如此。
我们总是以主角带入自己的感受。
我们以为是郭靖,那蒙古人都面目可憎,意图侵占大宋江山,虐杀黎民百姓。但另一边厢,铁木真待民如子,大草原上风吹草低牛羊现童子婴女嬉戏忙;南宋天子骄奢淫逸,黎民冻死道中朱门酒肉生臭。
我们总是看到愿意看到的一面,往往有失客观。
读书使人明智,然而读的越多越能体会所有事件人物都是复杂的,多元的。毕竟除非表达自己观点的书,非常明确自己坚信的。大多数有营养的书都会告诉你现在主流观点有哪些,分别的历史沿革,然后自己信那些为什么。至于看官怎么样,那就独立思考自有取之。
长大后,客观题真的太少,太多问题没有唯一答案,同时很多也没有从头来过都选选都看看的机会呐。
其他网友观点先不论前面这231人该不该杀,毕竟这些出自洪七公口中的恶徒奸人没有什么具体的名字和指向。
我们先看看这洪七公老爷子要杀的第232人是否该杀。
这出自北丐口中第232人即裘千仞。
裘千仞是否该杀呢?我们先看看啊《射雕英雄传》中洪七公对该杀之人的定义从原文可知,当裘千仞口中反讥直指洪七公口中称自己为奸徒,被洪七公义正言辞的回答并表明自己的的公正。
…洪七公道:“不错。老叫化一生杀过二百三十一人,这二百三十一人个个都是恶徒,若非贪官污吏、土豪恶霸,就是大奸巨恶、负义薄幸之辈。我们丐帮查得清清楚楚,证据确实,一人查过,二人再查,决无冤枉,老叫化这才杀他。…
可见,从洪七公的言语中,我们看到丐帮执行追杀令的基本原则,就是至少经过两次查证以及补充证据,最后才由他来执行除奸的行动。如此才能保证诛杀的正确性。
不过,在洪七公指出裘千仞的为何该杀时,又提到了其上代帮主上官剑南一生尽忠报国,而对他指出罪责的内容却是说其勾结金人,通敌卖国。
…当了帮主,却去与金人勾结,通敌卖国,死了有何面目去见你师父?你上华山来,妄想争那武功天下第一的荣号,莫说你武功未必能独魁群雄,纵然当世无敌,天下英雄能服你这卖国奸徒么?”
231人,在洪七成为帮主的几十年,其实平均下来一年不过8,9个而已。
裘千仞被洪七公所定的罪责为有卖国通敌之实。不过问题就出在这。裘千仞听完后“天良发现,但觉一生行事,不少皆为伤天害理”,羞愧的都要跳崖了。这不禁让人想起与裘千仞杨过勾结的丐帮四大长老之一的彭长老。先不说其人品省低下妄言叛帮之罪,仅其而先通金后通蒙古的罪责的就够死上一会,而且身为洪七公帮众,更当罪上加罪。
结果是,彭长老一直活到了洪七公死后。最后到了《神雕》中才被此时已为慈恩的裘千仞所杀。
另外,丐帮污衣净衣之争一直是洪七公苦恼并,难以解决的的问题。所以,当本帮存在有难以调和的问题,在解决外部事件时候都可能存在分歧。
我们知道,洪七公之前在诛敌前,要经过两次甄别。但是这种甄别一旦处于污衣净衣利益关系中,势必就会出现偏差。这就导致洪七公客观判断会出现错误。
无独有偶,在金庸先生的丐帮故事体系中,天龙八部,倚天屠龙记中,都出现了居心叵测的叛帮之人,可见丐帮的良莠不齐。
结论这样看来,洪七公杀错人,或者罪不至死的可能也是存在的。因为,洪七公执法也并非那么严谨。
打铁需要自身硬,丐帮本身并非铁桶一块。即便洪七公如何心存公正,但这点他都解决不了,那么丐帮作为江湖正义的执法机构严谨就难说了。
小心求证,偶尔异想,我是@流光言己
原创回答,图片来自网络,如涉侵权告知删除